地理科普:昆侖山~我不是神話!
發(fā)布時間:2021-02-23
瀏覽次數(shù):3708

在中國山從來都不只是山而是文化的載體昆侖山尤其是如此
它是氣勢(出自毛澤東《念奴嬌·昆侖》)▼“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是一種精神(出自譚嗣同《獄中題壁》)▼“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是極高、極遠、極大、極古的代表(出自屈原《楚辭·涉江》)▼“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是帝之下都
是王母瑤池是天柱地維是黃河之源是萬山之祖是中華龍脈是5000多年來

中國人最天馬行空的想象(自《山海經(jīng)》以來,大量的古代著作都提到昆侖,圍繞傳說中的昆侖,出現(xiàn)了許多神話故事,甚至其中很多本和昆侖沒有關系,是后人附會之作。傳說中的昆侖,似乎有著一種獨特的吸引力,制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然而神話中的昆侖并非現(xiàn)實中的昆侖山脈我們對神話中的昆侖樂此不疲卻對現(xiàn)實中的昆侖山脈缺少了解

昆侖山經(jīng)歷了從想象到真實從神話到科學的漫長過程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探索今天的我們不應讓它只存在于神話中是時候認識一個真正的昆侖山了

01 神話
我們對昆侖山的認識最早是從神話開始的
在《山海經(jīng)》中“昆侖”一詞首次出現(xiàn)(出自《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
它一出場便氣勢不凡弱水在昆侖山下環(huán)繞炎火之山在不遠處拱衛(wèi)遠遠望去籠罩在一派神秘威嚴的氣氛中(出自《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其光熊熊,其氣魂魂”

山中有眾多神獸把守虎身九尾,人面虎爪的陸吾
長相似羊但有四只角的土螻
長相似蜂卻大如鴛鴦的飲原(東漢延光元年畫像石中的九頭人面獸,九頭人面獸又稱開明獸,傳說為昆侖九道門的守門神獸,其原型是神獸陸吾,攝影師@楊虎)

還有“戴勝、虎齒、豹尾、穴處”的西王母(敦煌莫高窟第249窟中的西王母形象,周圍還有青鳥圍繞,推測為西魏時期壁畫,攝影師@孫志軍)


關于這座西方大山“昆侖”的信息可能來自于古代西北的羌戎族群他們在遷徙和交流中將這一信息帶至東方然而我們?nèi)缃褚呀?jīng)很難確定《山海經(jīng)》中的“昆侖”到底是指現(xiàn)代的哪座山脈(青海宗日文化的折線紋彩陶壺,屬于青海黃河上游地區(qū)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昆侖,很有可能與生活在西北地區(qū)的古代民族有關,攝影師@動脈影)▼

繼《山海經(jīng)》后在《穆天子傳》《莊子》《楚辭》《史記》中
昆侖也頻繁出鏡其西方神山的地位不斷鞏固、升級(出自《史記·大宛列傳》)▼“昆侖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劈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
昆侖不僅沒有變得真實反而越來越虛無縹緲它逐漸演變成了道教中的圣山西王母也成了道教中的最高女仙掌握著長生不老的秘密(格爾木無極龍鳳宮,攝影師@萬瑞)▼

直到西漢鑿空西域來自東方的人們

才對這片陌生的土地有了更多的認識他們根據(jù)當時有限的地理知識將于闐南山定為“昆侖”(出自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意思是說漢武帝根據(jù)古代文獻,將河流發(fā)源地所在的山命名為昆侖,實際上,黃河并不是從于闐南山發(fā)源,這是當時人們認知有限的情況下做出的錯誤判斷)▼“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云”

在之后的幾千年里對昆侖山的定位一再改變各種說法層出不窮同時相關的神話也越來越豐富昆侖山成了“中國第一神山”其真實的地理信息則被逐漸掩蓋

其實真實的昆侖山一直在那里它也從不缺少人類的關注只不過身在山中的人們并不真正了解它

02 荒野

現(xiàn)代的昆侖山脈位于中國西部夾在新疆和西藏之間從西向東延伸進入青海綿延2500千米大致可分為東、中、西三段(昆侖山脈在中國的位置及分段,昆侖山口以東為東段,瓊木孜塔格以西為西段,中間為中段,制圖@鞏向杰&趙榜/星球研究所)▼
昆侖山的周邊

自古以來便不缺少人類活動北麓有一連串的綠洲王國東部青海一帶則有游牧民族活動(巴顏喀拉山年保玉則峰附近馬場內(nèi)的馬,攝影師@姜曦)▼

他們都曾見過昆侖山甚至翻越過昆侖山但作為一座巨大的山脈要認識它的全貌仍是天方夜譚以他們的視角看來昆侖山只是一些片段這些片段從東向西海拔變得越來越高聳自然環(huán)境也變得越來越嚴酷
① 東昆侖
青海省西部的昆侖山口是東昆侖與中昆侖的邊界由此向東為東昆侖包括唐格烏拉山、布青山阿尼瑪卿山、巴顏喀拉山等幾乎橫穿青海省將其分成南北兩半(昆侖山脈東段范圍,制圖@鞏向杰&趙榜/星球研究所)▼

東段的平均海拔為4500-5000米距昆侖山口不遠的玉珠峰山形珠圓玉潤全無高大逼人的氣勢(玉珠峰,攝影師@崔永江)▼東端的阿尼瑪卿山降水較多年降水量一般可達500-800毫米(請橫屏觀看,阿尼瑪卿山,攝影師@孫建鑫)▼

東昆侖以南是三江源地區(qū)

受到東、西、北三股氣流的影響東亞和印度季風驅動的西南暖濕氣流以及來自西邊的氣流為這里帶來源源不斷的降水孕育了黃河、長江和瀾滄江(三江源地區(qū),制圖@鞏向杰&趙榜/星球研究所)▼

東昆侖的高原湖泊廣大開闊鄂陵湖的面積高達600多平方千米(鄂陵湖,攝影師@仇夢晗)▼

山脈上發(fā)育冰川

冰雪融水匯成河流

與降水一同滋養(yǎng)著山腳下的牧草

(巴顏喀拉山年保玉則峰紅土埡口,河流與草地,攝影師@孫建鑫)▼

豐美的草原

吸引來了許多動物

湖水倒映著雪峰、綠草和牦牛

一派祥和寧靜的景象

(年保玉則峰下的牦牛,攝影師@高承)▼
② 中昆侖

然而隨著我們向西翻越昆侖山口
進入昆侖山的中段情況開始發(fā)生改變中昆侖從昆侖山口到瓊木孜塔格在塔里木盆地與青藏高原之間呈東西向延伸這里的平均海拔升高到5000-5500米(昆侖山中段范圍,制圖@鞏向杰&趙榜/星球研究所)▼

新青交界處的阿爾格山主峰為海拔6860米的布喀達坂峰與山腳下的太陽湖相互映襯顯得更加挺拔(布喀達坂峰以及太陽湖,攝影師@布瓊)▼
阿爾格山之南是可可西里

山下不再被牧草覆蓋顯得更加荒蕪(可可西里馬蘭山,攝影師@布瓊)

中昆侖的南北兩側

都有著大片的荒野北側是阿爾金無人區(qū)在巨大的沙丘襯托下連體型魁梧的野牦牛也成了螞蟻一般的小點(新疆阿爾金山庫木庫里沙漠里的野牦牛,攝影師@魯全國)

南側則是可可西里和面積接近6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
號稱“高原上的高原”的羌塘(羌塘,攝影師@李佳)

如此嚴酷的環(huán)境之下沒有人類能夠長久居住因而大型的哺乳動物成了這里的主人藏羚羊在這里自由奔跑(羌塘藏羚羊,攝影師@卡布)▼
荒原上覓食的野牦牛似乎也比東昆侖的同類
更多了一些荒野之氣(可可西里的野牦牛群,攝影師@張強)

但這還不是結束在瓊木孜塔格以西西昆侖正靜靜地俯視著這一切
③ 西昆侖
西昆侖已經(jīng)接近中國的西北邊疆山勢轉為西北-東南走向與西南側的喀喇昆侖山平行兩者共同構成了中國西部
最磅礴的群峰(西昆侖山西段,制圖@鞏向杰&趙榜/星球研究所)▼

這里的平均海拔為5500-6000米重重山嶺自東向西逐級升高相繼突破5000、6000、7000米大關仿佛一條直通天庭的“天梯”
海拔7509米的慕士塔格山海拔7530米的公格爾九別峰海拔7649米的公格爾山體型龐大,高聳入云(從喀拉庫勒湖南望慕士塔格山,攝影師@常力)

(公格爾峰,攝影師@郝沛)

(公格爾九別峰,攝影師@小強先森)

這個壯闊的峰群將西來的水汽一網(wǎng)打盡形成了面積高達21000多平方千米的冰川區(qū)相當于3.3個上海市的面積放眼望去盡是冰雪與天相接(請橫屏觀看,慕士塔格山的冰川,攝影師@丁?。┄?img alt="" src="https://pqnoss.kepuchina.cn/2021/02/23/20210223095020_ca4bea">
西昆侖群峰頂部開闊冰川毫無阻攔地向四周生長一股腦扣在一片山峰之上成為冰帽冰川如中國最大的冰帽冰川古里雅冰川(請橫屏觀看,古里雅冰川,攝影師@鄔光劍)

冰帽冰川行動“遲緩”侵蝕周邊巖石的能力不強因而保持了潔白干凈的外貌(慕士塔格山的冰川,遠處為公格爾九別峰,攝影師@丁?。┄?img alt="" src="https://pqnoss.kepuchina.cn/2021/02/23/20210223095022_e16a97">
大量的冰雪融水從峰群中爭相涌出(塔什庫爾干河上游,攝影師@飛翔)

葉爾羌河、喀拉喀什河蓋孜河、玉龍喀什河、克里雅河像幾條玉龍般流入塔里木盆地澆灌著昆侖山腳下的綠洲(葉爾羌河,攝影師@宋文君)

在山間的盆地、谷地中冰雪融水匯聚形成了眾多湖泊如慕士塔格腳下的喀拉庫勒湖(喀拉庫勒湖倒映著慕士塔格山的身影,攝影師@向文軍)

湖岸邊沙土潔白的白沙湖(白沙湖,攝影師@徐樹春)

形如葫蘆的龍木錯
(龍木錯,圖片來源@Esri image map)▼
冰雪洪流腳下
是耐干旱的荒漠植被和蒿草、苔草組成的草甸(慕士塔格冰川下的地表植被,攝影師@小強先森)▼
但在西昆侖北坡
一些局部的濕潤山地雪嶺云杉、昆侖圓柏等植物形成了針葉林(西昆侖北坡,奧依塔格冰川附近的云杉林,攝影師@向文軍)▼

藏羚羊和野牦牛等青藏高原物種相比中昆侖地區(qū)種群數(shù)量有所減少而中亞高山地區(qū)的物種雪豹、盤羊、長尾旱獺等則開始更頻繁地出鏡(西昆侖地區(qū)的巖羊,攝影師@向文軍)▼
幾千年來無數(shù)的人們曾親眼望見那層層雪峰卻始終無法深入探索其內(nèi)部即便是少數(shù)成功的穿越者也無不是九死一生(出自《大唐西域記》)▼“崖嶺數(shù)百重,幽谷險峻,恒積水雪,寒風勁烈”
對于他們而言
昆侖山不是什么輝煌精致的神仙宮闕而是實實在在的山是一座比一座高層層疊疊、密不透風的大山這里巨石成堆、冰河廣布
寒風呼嘯、野獸橫行
但昆侖的真正秘密仍藏在莽莽群山之中

03 大碰撞
直到19世紀末

來自西方的探險家和學者才開啟了昆侖山的現(xiàn)代科考新中國成立以后對青藏高原的科考活動接連不斷但昆侖山一直是研究程度最低資料最少的地區(qū)之一因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考隊先后幾次針對這一區(qū)域進行了綜合的考察(2015年古里雅五國聯(lián)合科考,圖片來源@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正是通過一次次地實地考察結合最新的科學技術我們才終于得以窺見昆侖山的全貌

現(xiàn)在
請將手機旋轉90°重新認識這座龐大的山脈這里沒有神話只有上古時代的蠻荒(請橫屏觀看,昆侖山脈全圖,制圖@鞏向杰&趙榜/星球研究所)▼

憑借科學的手段我們不僅能看到它地上展露出來的部分還能探明地下隱藏的結構不僅可以看到昆侖山的現(xiàn)在還能還原它的過去它的形成是一場任何神話故事都想象不出的宏大過程

這里在5億年前曾是一片大洋來源不一的大陸塊體相繼碰撞拼合先后形成了昆侖山的不同區(qū)段受到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影響在距今約400萬年前地殼劇烈隆起、變形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昆侖山脈從塔里木盆地望去就像一堵高墻一般(請橫屏觀看,從新疆和田策勒縣烏魯克薩依鄉(xiāng)板藍根高山草甸遠望昆侖群山,攝影師@尚昌平)▼
劇烈的地質(zhì)運動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獨特的巖石:玉石它被河流從山中沖出堆積在河床上成為人類口中的寶物:和田玉從幾千年前便開始撿拾昆侖之玉的人們何曾想過那是地底力量的創(chuàng)造?(馱工用毛驢從昆侖山中向外運輸玉石,攝影師@尚昌平)▼
由于高原的劇烈隆升阻擋了水汽的輸送昆侖山成為亞洲內(nèi)陸最干旱的地區(qū)之一來自東邊的水汽到此已是鞭長莫及而來自西邊、南邊的水汽則難以逾越更加高聳的山脈和高原(青藏高原水汽輸送的路徑以及降水量分布,制圖@鞏向杰&趙榜/星球研究所)▼
大昆侖山的眾多山峰由于劇烈的隆升而達到雪線以上形成了大面積的冰川成為了巨大的固體水庫(西昆侖及喀喇昆侖地區(qū)冰川分布,這里是整個昆侖山和喀喇昆侖山范圍內(nèi)冰川最集中的地區(qū),制圖@鞏向杰&趙榜/星球研究所)▼

體量巨大的冰川雕刻著地貌將山體“大卸八塊”將巨大的巖石運送至山外(慕士塔格山下的巨大冰川漂礫,攝影師@郝沛)

大量冰川融水從高山上流出匯集成水量巨大的河流將山體切割出峽谷甚至可能形成洶涌的夏季洪水(請橫屏觀看,春天的塔什庫爾干河,水量充沛,攝影師@奎濤)▼
這些自然之力共同塑造著這片荒蕪之地阻擋著人類進入其腹地使得昆侖山能夠保持長達5000年的高冷神秘

即便是現(xiàn)代這里仍是中國人口最為稀少公路和鐵路密度最低的地區(qū)之一(中國人類足跡指數(shù)圖,人類足跡指數(shù)是通過城市建設、土地利用、道路分布、夜晚燈光等多個指標衡量人類對環(huán)境的影響,顏色越紅表明影響越大,制圖@鞏向杰&趙榜/星球研究所)▼
東昆侖山地勢相對平緩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都選擇從這里翻越昆侖山(橫跨河道的青藏鐵路橋和遠處的玉珠峰,攝影師@夢旅人)

但在青藏公路建成后為解決阿里地區(qū)的后援補給不得不從西昆侖中尋找道路新藏公路從新疆喀什地區(qū)向南過昆侖山沿途要翻越多個險峻的冰山達坂(新藏公路麻扎達坂,攝影師@小強先森)

除此之外這里就再無坦途在這座巨大的山脈映襯下人類的痕跡顯得如此微不足道(慕士塔格腳下牧民的牧場圍欄,只有一條輪廓,仿佛隨時會被積雪掩埋,攝影師@小強先森)

昆侖山的秘密還有很多1992年在西昆侖古里雅冰帽上鉆取的一段長309米的冰芯中就包含著近50萬年的氣候變化史
2015年五國聯(lián)合科考隊再次來到古里雅鉆取新的冰芯(2015年五國聯(lián)合科考古里雅冰川鉆取的冰芯,圖片來源@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通過對昆侖山的研究
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高原的隆升氣候的變遷生命的演化和文明的起源這是以前的人們僅憑想象永遠無從得知的

昆侖山不只是神話它比最偉大的神話還要宏偉它是地球力量的創(chuàng)造沒有這種力量就沒有這座超級山脈也就沒有荒野沒有河源沒有中華民族的先祖瑰麗的想象就無處安放永恒的精神就無以承載
請記住它真實的樣子這座山脈值得我們用新的方式繼續(xù)敬仰5000年以及更久(慕士塔格山,攝影師@聶鑫垚)▼
本文創(chuàng)作團隊撰稿:成冰紀編輯:張楠圖片:余寬地圖:鞏向杰 設計:趙榜審校:風子、擼書貓、云舞空城、王朝陽封面圖攝影師@夢旅人...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