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禁區(qū)“221”的科研之旅 ——核能之光照亮未來系列報道之三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季春紅
發(fā)布時間:2024-11-29
瀏覽次數(shù):952

2021年7月29日,無人機航拍爆轟試驗場。


2024年11月24日,白雪覆蓋的二分廠,它是221基地面積最大的廠區(qū)。


2024年11月23日,一分廠102車間。在科研資源匱乏的年代,科學家們利用最原始的工具開展核研究。


2024年11月23日,221基地一分廠,它是基地的“心臟”,主要負責鈾部件和彈頭體加工。


2024年11月25日,無人機航拍爆轟試驗場原子彈試驗塔架模型。


2024年11月25日,在爆轟試驗場炒炸藥、鋸炸藥的場景再現(xiàn)了原子彈研制的艱辛歷程。


2024年11月23日,講解員在221基地,向參觀者講解“兩彈”的研制歷史。


在青海湖北岸、祁連山南麓,鑲嵌著一塊傳奇的土地——金銀灘草原。這里是中華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從這里誕生。

60多年前,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的金銀灘草原,幾乎是一夜之間,完成了牧民搬遷,隨后“金銀灘”也從地圖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神秘的代號——221。

221是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試驗、生產(chǎn)基地,在方圓1170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區(qū)建有地下指揮中心、18個分廠、生活區(qū),不同的功能區(qū)對應著不同工號,肩負著不同的生產(chǎn)和攻關任務。

二分廠是221基地占地面積最大的廠區(qū),主要負責高能炸藥生產(chǎn)和總體裝配等工作。為了防爆和掩護,重要的生產(chǎn)車間均為掩體和半掩體,負責炸藥壓裝成型車間的防爆墻,更是采用鋼筋混凝土一次性澆筑而成。

在科研條件極其簡陋的年代,像鋸樹木一樣鋸炸藥、像煮湯藥一樣熬炸藥,像炒菜一樣炒炸藥,以及火攻材料組裝等極具危險性的工作,都是由科研人員手工操作完成。鋸炸藥時,用銅鋸切割、冷水降溫;熬炸藥時,把鋁壺焊成雙層結(jié)構(gòu),夾層通蒸氣、里層融炸藥,用牛皮紙和馬糞紙做模具,雖然比較“土”但卻行之有效。

爆轟試驗場(六廠區(qū))位于221基地的最西端,是距離最遠的一個廠區(qū),主要任務是根據(jù)不同的試驗目的和規(guī)模進行爆轟沖擊波試驗等,以獲取試驗所需的各種能量和技術(shù)參數(shù)。在656工號厚重的鋼板墻上,核爆試驗鉆鑿取樣的彈痕清晰可見,通過它可以計算出爆炸沖擊波的威力。

據(jù)記載,我國前16次核爆炸的成品,都是在221基地裝配和起運的。從1959年開始不到10年的時間內(nèi),這里研制并生產(chǎn)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分別于1964年10月16日和1967年6月17日試爆成功。它向世界宣告:站起來的中華民族終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彈,為打破核壟斷、核訛詐,振軍威、揚國威作出了歷史性重大貢獻。

1995年5月,221基地全面退役,隱蔽了近半個世紀的金銀灘終于揭開了神秘面紗。

如今,這里已經(jīng)成為一座鐫刻紅色印記、踐行“兩彈一星”精神的高地,青海原子城紀念館也入列首批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單,向無數(shù)公眾展示著科學家精神。

本版圖片由季春紅攝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